查看原文
其他

AP Projects | 南京百子亭在地研究、策展与设计

活络 活络ActsandPathways
2024-08-31
活络一直深耕展览策划与设计领域,至今已经与博物馆、艺术节、设计周、策展人等在内的文化艺术界伙伴们,与城市发展项目、品牌等合作伙伴们一起完成了众多展览。

近期,活络完成了一场关注城市更新与历史建筑保护的研究型展览,我们为南京百子亭天地策划并设计了开幕展「聚落新生」


历经4个月的策划调研、文献与历史梳理、实地勘查,以及对南京相关人士的访问,活络不仅更进一步认识了南京这座享誉中外的古都,也更深入了解了展览所在地玄武区百子亭地块的丰富人文历史。正因为这样的工作方法,我们的策展与设计,也以百子亭独特的在地性(in place)出发,进而发展出主题叙事和展览内容,并赋予其以丰富的展览形式,最终汇结为一场精巧的展览。

目前,研究展「聚落新生」已经在南京百子亭天地开幕,将长期陈列展出。在今天的微信中,我们与大家分享有关本次项目一些思绪与背后的故事。


展 览 现 场

旋转屏幕 一起看展





策 展 思 考


本次项目分为展览策划和展览设计两大部分。一如既往,活络的工作首先以研究开始,我们从磅礴的历史出发,逐步对焦二十世纪以来的百子亭区域变迁。在众多的线索中,我们将策展汇集在“城林”、“建筑”、“文化”三个层面。

 

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南京为中国古都之一,“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民国时期作家陈西滢曾在文章《南京》中如是写道,“我爱南京就在它的城野不分明。你转过一个热闹的市集就看得见青青的田亩,走进一条街就到了一座小小的山丘。”


北有山水城林、南有洋房聚落的百子亭


其实,从地域风貌上来看南京,这座城市有着“自然都市”的独特格局,“山水城林”的生态环境。当我们将研究视角从整个南京聚焦项目地块百子亭的时候,我们发现百子亭的在地风貌延续了南京的自然意境场景。因而,“城林”顺利成章构成了本次展览的第一个单元。


 <<  滑动查看地块演变相关资料  >> 


展览的第二个单元是“建筑”。在策展的过程里,百子亭的空间和建筑生态变迁史给予了我们诸多灵感。我们发现这里曾在民国时期拥有一段非常辉煌的历史——1927年政府发布的南京城市规划文件《首都计划》将百子亭及傅厚岗路一带划定为第一住宅区,自此百子亭的近代独立式住宅建筑的建设逐渐拉开序幕。


我们发现历史上此处住宅区因由居民购地自建,从而表达出了极大的自由性。建筑上不仅有独立式住宅、独立院落的特征;建筑间的道路也宽窄不一、质地不同,房屋朝向各有差异。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师周琦先生概括百子亭民国建筑风貌区时表示,百子亭“在南京全市是独一无二的”。


<<  滑动查看保留建筑相关资料  >> 

 

一座城一栋建筑离不开使用者的参与,曾经居住其中的人、生长至今的植物、保留至今的房屋,都携带着故事,历经时间的变化,这些故事最终附着在与空间上也作用在人们的记忆中。随着百子亭的城市更新,这些故事并不会消失,它们会随着新建筑的建造和新的使用者的来临而延展出多维的诉说角度。所以在展览里,我们不仅梳理了历史建筑,也对区域规划和在建新建筑的理念与设计进行了展示。


展览现场

在文化方面,两位二十世纪中国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徐悲鸿与傅抱石,与百子亭这一地点保持着紧密的关联。当年,在《首都计划》的规划下,军政要员、艺术名家、教育精英们纷纷在百子亭购买土地并自建住宅,著名绘画大师徐悲鸿与傅抱石就是这一社群之中。今天,这两位艺术家的故居已经修葺完成,并对公众开放,日后更多的文化活动将在这里继续发生。新的文化生态就此展露端倪。在这样的背景下,此次展览还梳理了以徐悲鸿与傅抱石为代表的艺术表达,以及百子亭蓄势待发的未来文化活动方向。


展 览 设 计
展览效果图

本次的展览设计进一步突出了在视觉层面和空间体验上的精巧感受:

形式上,活络探索着突破常规的展墙设计。带有不同角度的三角造型的展墙,门洞及过道的设计与空间留白,营造了展览的新鲜感与惬意。


展览现场

为生动体现南京与百子亭“山水城林”意境,我们在城林单元中的三角展墙上自制了一处微缩景观,以直接体现金陵城中“城野不分明”的特点。


展览现场


展览「聚落新生」既保持了呈现建筑展时常用的文献、图表、模型和素材等手法,也在严谨的策展初衷之上融入了一些灵活及可互动的元素,例如旋转的板面,可以供滚动查阅的画轴,人物访谈纪录片,自由拿取的明信片等等。

清新自然的绿色构成了展厅的主色调,平面视觉和立体文字的应用亦贯穿其中。

展览现场


这些趣味的细节设计既可以为展墙上的信息量“减负”,也可以为观众在看展的过程中提供更加多元的互动体验。



艺 术 作 品


在百子亭文化艺术发展的契机下,「聚落新生」邀请了艺术家们开展创作,用新作品与百子亭本地进行对话。我们在研究成果之中融入了李青戴陈连严怿波三位艺术家独特而观照在地性的作品,将调研和文献与艺术创作互文。


李青,《南京房子一号》,2020,摄影,美术纸,艺术微喷,590 x 990mm (不含框)


李青,《南京房子二号》,2020,摄影,美术纸,艺术微喷,594 x 1200mm (不含框)


李青的摄影系列一贯关注建筑和城市化议题。他著名的《杭州的房子》系列摄影,记录了浙江杭州郊区的民宅,这些源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期的居民自建住宅的风格极具中国特色。而艺术家精妙的构图控制,以及对光线和气候的把握,让这些住宅建筑显得清新脱俗。


展览现场


《南京的房子》是这一系列的延续,李青在百子亭实地取景拍摄的最初两栋建筑分别是原敏兴故居和郭有守故居,命名为《南京的房子一号》和《南京的房子二号》。他们同样是私人住宅,源自二十世纪上半叶,但时过境迁,当我们带着面向未来的态度再观看这两件摄影作品时,李青所定格的特定时间特定场域的图像瞬间,将为观者开启有关城市更新的新思考。


戴陈连,《城野一簇》,2020,纸本绘画,水墨,国画颜料,毛笔,油性金属笔,签字笔,宣纸,297 x 420 厘米(不含框)


戴陈连,《徐悲鸿故居前的广玉兰》,2020,纸本绘画,水墨,国画颜料,毛笔,油性金属笔,签字笔,宣纸,297 x 420 厘米(不含框)


戴陈连,《百舍旁的枫杨》,2020,纸本绘画,水墨,国画颜料,毛笔,油性金属笔,签字笔,宣纸,297 x 420 厘米(不含框)


戴陈连的作品关注到了建筑与植物,南京的山水城林与传统中国画里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相得益彰。而百子亭的城市更新,又将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进一步带来全新的建筑与文化活力。在对此的理解与认同之上,戴陈连使用了宣纸,以及各种不同特性的笔与颜料,包括了水墨、毛笔、油漆笔、标记笔、水彩颜料等。


展览现场


通过叠加不同特质和特性的颜料,他营造出一种兼具古韵和当代的人文气质。在这样的基础上,戴陈连精巧的构图和对树木与房屋造型的精准反映,表达出对百子亭未来的寄托。



严怿波,《先》,2020,摄影拼贴,文献资料图像与艺术家照片,绒面相纸,艺术微喷,594 x 743mm


严怿波,《悠》,2020,摄影拼贴,文献资料图像与艺术家照片,绒面相纸,艺术微喷,475 x 594mm


严怿波,是一位充满哲学气息的城市游荡者,他的大量摄影作品反映了当代城市的人文景观。人物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在不经意之间显露出超越日常的姿态与动作,也因此严怿波的作品充满了经典的中国文人趣味。


展览现场


面对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两位艺坛巨擘,徐悲鸿与傅抱石,严怿波采用了摄影中的翻拍手法和当代艺术中的挪用与拼贴风格。他将两位前辈艺术家的肖像与他自己的静物及风景作品进行了并置,于是我们看到黑白斑驳的现成品历史图像与还原度极好的彩色摄影结合在一起,产生出新颖的视觉感受。两种图层,两种观念,亦是对中国二十世纪重要艺术家的致敬。




项目名称:百子亭天地「聚落新生」展览策划与设计
项目地址:百子亭天地,南京完成时间:2020年9月
项目团队:吴佳音、王懿泉、熊佳文、丁秋宇、赖晓琼摄影:JJYPHOTO鸣谢艺术家:戴陈连、李青、严怿波

了解更多活络项目信息:
城市元气+88888888!| 摆(ba)摊(te)头(dhou)

了解活络更多新鲜事:
🏆
活络空间设计事务所
入选2020年首届AD100 YOUNG榜单
🏆
“cheer up flowers 送你花”
荣获北京设计博览会月桂奖

活络(Acts and Pathways)是一家跨学科空间设计事务所,致力于为城市空间注入活力。我们关注社会问题和当代文化,优先考虑那些从内容到形式都需要量身定制的城市空间项目。活络的创始人是设计师与策展人,团队由多样化学科背景的成员组成,我们的工作方法从针对特定空间的故事及其使用人群行为的研究开始,主张设计成果没有固定的形式或风格。活络的创意实践为空间、地点、活动、建筑等设计项目提供区别于传统空间实践的新思考。
Acts and Pathways is a spatial practice which take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design, it aims to inject metropolitan areas with vitality. We focus mainly on contemporary culture and society as a whole, prioritizing urban spatial projects that demand to be tailored in both content and form. Founded by a designer and a curator the team at Acts and Pathways also come from many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e team approaches spaces by fusing in-depth research with latent narratives, focusing on the spatial experiences of inhabitants without emphasizing any signature form or style. Our creative practices, which bare stark contrast to that of traditional spatial design, shape a new mode of thinking about places, spaces, events, and buildings.

中国 上海 黄浦区陕西南路39弄83号, 200020
NO.83, Lane 39, South Shanxi Road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China, 200020
+86 (0) 21 64458212  
hello@actsandpathways.com
actsandpathways.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活络ActsandPathways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